首页

黑冰美脚

时间:2025-05-25 21:10:48 作者:“中印尼建交75周年主题借记卡”在雅加达发布 浏览量:56230

  中新网雅加达5月23日电 (记者 李志全)为庆祝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5月23日,由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与银联国际联合推出的“中印尼建交75周年主题借记卡”在雅加达正式发布。来自印尼政府、工商、金融及媒体界代表逾百人参加活动。

5月23日,中印尼建交75周年主题借记卡在雅加达发布。记者 李志全 摄

  中国驻印尼大使王鲁彤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中印尼建交75周年。中印尼经贸合作已从传统领域迈向新兴产业,从基础设施延伸至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前沿领域。双边金融合作已覆盖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展现出蓬勃活力与广阔前景。主题借记卡的发布正是两国合作和人民往来不断深化的生动写照。该卡支持人民币与印尼盾,不仅体现支付便利,也象征着中印尼合作的融合格局,是一封致敬中印尼两国人民的“金融请柬”和“友谊名片”。

  印尼投资及下游化部投资促进司司长Cahyo、印尼工商会中国委员会主席Garibaldi Thohir现场致辞,对中印尼产业互补互嵌、投资经贸合作、金融互联互通表达了高度肯定和期望。

  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孙尚斌行长表示,作为1938年就在印尼成立的第一家中资金融机构,该行以双边合作桥梁纽带和融入本地化发展为己任,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出海印尼,推动服务印尼企业和民众“走进来”感受中国。此次主题借记卡的发布,承载着对中印尼建交75年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中国银联董事长董俊峰表示,此次主题卡的发行,是银联践行中印尼两国元首共识、服务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举措。银联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印尼各方合作,丰富支付产品服务供给,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更多金融动能。

  此次面向印尼居民发行的主题借记卡,支持印尼盾与人民币双币种结算,可在全球银联线上线下受理网络使用。持卡人在中国境内消费时,可直接使用卡片绑定的人民币账户,或以实时汇率换汇支付,免收货币转换费,并可享首笔ATM取现免手续费、消费返现等多项优惠,同时支持绑定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在华使用。(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海峡组合”力拼对手闯入2023香港网球公开赛女双决赛

平湖职中聘请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导师,在高一新生专业认知活动中邀请相关领域的“劳模工匠进校园”进行宣讲,让学生了解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感受榜样力量。

2月19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完成19326.9万人次

12月6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5日,美国媒体人卡尔森发布了采访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的视频。拉夫罗夫在采访中表示,俄罗斯希望与美国建立正常关系,两国“没有理由不能合作”。

如何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权威解读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赛道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新设施、新技术、新装备、新场景、新业态。新设施,即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涉及数据的计算能力、传输能力和储存能力,主要包括国家文化专网、文化算力网络设施、文化创新平台等。新技术,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驱动,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功能强大等特点,主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新一代互联网、人机交互等技术。由先进的数字技术结合形成的有机体,类似一个人体结构的智能体。新装备,主要指文化和科技融合在用户终端方面打造的新型装备。例如,具身智能装备、可穿戴智能装备、车载音视频装备、高端文旅装备、3D打印机等。在数智时代,除前端基础设施外,用户终端装备的制造越来越成为衡量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效的重要标尺。新场景,最具代表性的是元宇宙场景,涵盖文旅、教育、医疗等多领域。这些新场景最大的特点是利用虚拟技术构建互动空间,让人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获得沉浸式体验。新业态,即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仅新产业而言,包括音视频、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产业迅猛发展。

国家森防指办公室派出工作组协调指导贵州省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满场尽是“显眼包”!在活动的各个区域,丰富多样的展示与互动项目令人目不暇接。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包你平安”展位,这里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围观。展位前人声鼎沸,人气爆棚,市民通过微博、小红书分享集赞的方式可以领取宽达80厘米,大如桌面的橙色“包你平安”手提袋;通过参加“金融安全知识”答题,可获得一个“包你平安”包挂,这两样人气文创产品背在身上尤其显眼,被领到的市民和小朋友们戏称为“显眼包”,成为当日活动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香港特区政府拨款6500万港元支援内地受灾同胞

“大爷,您注意脚下,我来扶您上车。”当天10时32分,在长沙站立岗接车的王存业,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推着一个大箱子,箱子上又摞着两个大包,在站台上蹒跚地走着,引起了他的注意。王存业立马上前搀扶住老人,问明情况。经了解,该名老人已经76岁了,独自从三亚来看望年近一百岁的母亲,现在要返回。然而经过几天的操劳和接连赶车,老人有些精神恍惚,连自己在哪个车厢、什么铺位都不知道了。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